学院首页
师资队伍
  详细内容 当前位置:首页 >> 师资队伍 >> 教授
王能东
发布时间:3-20 【告诉好友】 【返回上页】 共点击:926次

一、姓名:王能东

二、基本信息

1.出生年月: 1966年9月

2.学 位:哲学博士学位

3.职 称:教授

三、教育经历

1984年——1988年,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学习,学校教育专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

1996年——2000年,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学习,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

2002年——2008年,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四、工作经历

1988.07-1995.02,毕业分配到政治与行政学院(原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社会科学系)任教。199410月晋升为讲师;2000年晋升为副教授;2014年晋升为教授。1995.02-2003.12,任政治与行政学院党委副书记。2004.01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2011.04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五、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技哲学、教育学。

六、参加学术团体情况

湖北省哲学学会理事

七、标志性成果或获奖情况

(一)主要课题

1.主持教育部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闲暇教育研究2002-2004)。

2.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科技文化与中国和谐社会构建2005-2007)。

3.参与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新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改进与创新2005-2007

(二)代表性论文及出版教材

1.《技术生存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社会发展合理性的哲学研究,(副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2

3.《当代世界科技教育的发展》载邱观建主编《形势与政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论作为实践智慧的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9

5.论大学科技心理素质教育,《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6.论实践的技术化及其效应,《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04

7.社会合理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8.实践生成论:对技术否定性效应的一种解读,《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01。金吾伦《复杂适应系统中的生成观念》科学技术哲学200711期整体转引。

9.邓小平社会认识方法论及其意义,《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10.科学文化精神与科学教育,《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11.新的科学教育范式及其对科技进步的意义,《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07。引证文献2篇。

12.精神生产中到底有无技术,《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6

13.世俗性超越性之间保持张力——世界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启迪,《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1

14.科学文化与人的发展,《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15.闲暇教育及其教育学意义,《理论月刊》2003/10。引证文献13篇。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401观点转载

16.现代反科学主义思潮的科学文化观,《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08

17.信息时代的学校德育目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17

18.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剖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06。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108全文转载

19.现代反科学思潮及其合理思想,《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01。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0106摘要转载

20.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初探,《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1999/03

21.闲暇教育:大学德育创新的新视角,《北京教育》200904

22.师德师风建设亟待全面加强,《学习月刊》200916

23.自反性现代性理论述评,《国外理论动态》200907

24.生态文明: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03

25.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高校思想理论教育,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26.技术生存的自反性与生存方式变革,《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三)获奖情况

先后获武汉市社科成果三等奖,武汉理工大学教学研究成果优秀奖等。

八、联系方式

E-mailwangnd@foxmail.com

【返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