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榜样】邵献平:35年,思政教育的守望者
时间:2023-09-10
【编者按】伟大的时代呼吁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秉承“厚德育人 、博学济世”院训,以“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为标准,着力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院教师牢记“立德树人”教育初心,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光荣使命,躬耕教坛,潜心育人,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实践。《身边榜样》专栏聚焦身边典型,弘扬高尚师德,展现榜样风采,凝聚奋进力量。敬请关注。
邵献平,中共党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35年,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提高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研究”1项(2019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研究”1项(2009年);获湖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示范课堂1个(2018年);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6篇;中文核心期刊25篇;CSSCI来源期刊18篇;出版著作3部:《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维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要旨要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6年)。
35年,他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光阴荏苒,邵献平教授从教已有35年。初入职时,他从事辅导员工作。那时,学校对“水上专业”学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因与那时的学生年龄相仿,他搬进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从早上“喊操”到晚上“喊寝”,除学生上课时间外,一直与同学们“朝夕相处”“斗智斗勇”,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缘。学生毕业后奔赴祖国各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但在彼此心中,都留下了一丝永恒的牵挂。2019年12月,邵献平教授赴上海理工大学开会,在沪的十多位校友听说邵教授来了,兴奋地组团向邵教授邀约、共叙师生情。席间,十多位年近半百的“老学生”齐刷刷地站起来向邵教授答谢致敬。一时间,邵献平教授的内心心潮澎湃,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动情地说道,“感谢与我一同成长的学生!我爱你们!”
回想起第一次讲思政课的情形,邵献平教授仍记忆犹新。当时《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和《心理健康》这些课程归属于学生工作处管理,辅导员当属这三门课的主力军。经过了战战兢兢的“试讲”,对于“好面子”、不打无准备之仗的他,走上了“偷师”之路,站在走廊上听有经验的老教师讲课,在家里一遍一遍地“背课”,为的是全脱稿上课。而后,从“兼职”到“专职”、从“青椒”到“老椒”、从“战战兢兢”到“游刃有余”、从“小邵”到“老邵”......他说,感谢见证我成长成熟的思政课!我爱思政课,我还是从前那个对思政课充满热情的“少年”。
35年:坚守思政课的“道”
“道”是思政课在性质、地位、内容、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内在特点,是思政课的“本质论”命题,也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
邵献平教授始终认为,坚定的立场是思政课实效性的根本保障。他谈到,思政课教师坚定政治立场的核心要义就是要聚焦“为谁培养人”这一方向性、根本性问题,思政课教师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如何在思政课教学中“立德树人”是邵教授关心的重要问题。因此,他不拘泥于课堂理论教学,而是多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健康学习和生活。邵教授致力于构建对话型、平等型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跟同学们的交流中,作为长辈的他从不摆师者的“架子”,满脸慈爱、和蔼可亲,这是学生们对他的一致印象。在学生的培养中,邵教授高度重视学生精神世界的养成与提升,他主张学生不但需要抓住“学业”这个重心,更要重视精神世界的富足,只有精神富足了,才有支撑自己继续学习的土壤。
课堂教学中,邵献平教授采用问题式、案例式、互动式及审美化教学,结合思政课教学大纲与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现实关注,引导学生在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拼搏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35年,苦练思政课的“术”
教亦多“术”,是思政课的“方法论”命题。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停留于教材内容的简单传授,而是要做到立足教材并高于教材,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学术水平和学术魅力。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邵献平教授遵循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获批国家基金思政专项课题“提升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研究”1项、教育部规划基金“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研究”1项、湖北省教育规划课题1项、湖北省“名师示范”课题1个,受聘学校精品课程教学名师。
邵献平教授认为,思政课教师“打铁还须自身硬”,提升自身理论水平的同时要与时俱进,才能充分阐释和论证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反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科学性,形象生动地展示理论的自身魅力,做到“有声有色”、“有趣有意”、“有情有理”。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在39岁(2003年)之时,他报考华中师范大学博士,与年轻人一起同场竞技,终于考上博士并顺利毕业,大大提升了自己的理论水平,为提高教学效果,提升科研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全面、系统、深入地研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邵献平教授全身心投入到思政课教学工作中,他扎扎实实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领会根本精神,掌握原文精髓。他特别关注时事热点,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阐述其中道理,紧密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现实诉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引导。他博览群书、专博相济,不断拓宽知识宽度,不断提高思政课堂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35年,追求思政课的“效”
思政课的“效”,是思政课的“实践论”命题。他将自己的思政课堂打造成既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也满足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需要的课程。
邵献平教授认为,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的中介主体,既是国家主体的“代言人”,又是大学生的教育主体。这要求思政课教师既要有家国情怀又要对学生有情感关怀。“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思政课教师只有对国家有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才会加深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思政课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也是爱国的具体体现,思政课教师将自己的爱国情感转化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再转化为对学生的情感关怀,以启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关怀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邵献平教授用物理学中的“共振现象”来阐释: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一个发生振动时,会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的现象。在思政课教师用“爱心”去感化学生时,当这种“爱”的“情感波”频率与学生自身的“情感波”频率相同时,也就会产生共振现象。思政课教师的“爱”就是思政课实效性的“高锰酸钾”。缺乏“爱”的思政课教师,势必会受技术理性的支配,造成以“分”为本的课堂教学,导致大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距离感、不安全感,也不会引起学生的情感认同和共鸣。他以“生”为本、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为根本,通过与大学生产生心理共鸣、情感共振,不断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感、认同感,让大学生对思政课的热爱从“自发的学分需要”变成“自觉的学习需要”。
在35年的教学过程中,他尤其关注和观察学生在上课时的情绪,对那些情绪有些低落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关心或干预。或在课后,或通过短信、qq、微信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心中困惑,学习中的难题,人际交往中的不顺,交友恋爱中的困惑,让学生心情舒畅地、没有包袱地、幸福地生活在武汉理工大学。
同学们都说,邵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惜时如金的工作精神令人感佩。博士生王冉同学说:“我是2020年被录取为博士研究生,成为邵老师的学生。在邵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经过2年多的学习,让我从一个跨专业学生,走进了思政教育的学术殿堂。记得有一次问卷要填写导学关系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父母子女型’。邵老师于我,亦师亦父。在学术上,邵老师给予了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帮助。”博士生刘璐同学说:“邵老师从未对我们耳提面命,但他严谨的治学精神春风化雨般感动着我们。最令我们感佩的是,无论有多忙碌,他总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逐字逐句地审阅我们的论文。有一次,深夜十二点我收到了老师反馈的论文修改意见,而在我之后,老师还要再审阅三篇论文才能安心休息。”对此,邵教授开玩笑道:“反正也睡不着,看完学生们的论文我才能放心。”
马丹聃是邵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她说:“在生活上,邵老师亦给予了我暖心、信心、恒心。困顿时的开导、沮丧时的鼓励、懈怠时的提醒,是犹如父亲般温暖的存在。有时候,面对学习、就业等各种现实的压力,我也会对未来的人生道路迷茫。每次去向导师倾诉,他都会耐心、细心地为我解惑,为我的抉择提供建议。研途求知,最幸运的是学有良师,启行明智。能成为邵老师的学生,是我的荣幸,他不仅是我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也是我生活中的好榜样,是对我影响深刻的启迪者。”
在35年的教学过程中,邵献平教授每年的工作量都达到800以上,每年均获优质优酬奖励;坚持为本科生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等三门课程;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讲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等2门课程;目前,他担任4名本科生指导教师,同时负责17名硕士研究生和12名博士研究生的指导工作。主持校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在线课程1门。
35年,他成为老师的“老师”
作为一名有近36年党龄的“老党员”,作为一名曾担任25年系主任的“老主任”,他非常关注学院青年教师的成长,积极担任新入职教师的“成长导师”,全程指导青年教师参加教学竞赛,主动引导青年教师开展科研活动,他已经成为青年教师心目中名副其实的“老师”。
第四届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政组二等奖获得者、青年教师许瑶说:“我初入马院时,邵献平教授就是我的系主任,带我融入马院。我授课第二年,就参加了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邵老师正是我的指导老师。备赛过程中,许多老师给了我很大帮助,邵老师更是在教学能力提升上给予了我许多专业指导,对我鞭策极大,给予了我这个‘菜鸟’能够顺利走上全国舞台的底气。从邵老师身上,我感受到了一位学者的严谨和专业,一位师者的博学和儒雅,一位长者的可亲和可敬!”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系系主任、青年教师刘国龙说:“我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系工作的十年,邵老师是我的老领导,更是将我从思政课教学门外汉带入门的领路人,对于邵老师,我有太多的感谢与感恩。”“邵老师是细心人,他通过观察、思考,准确地发现我的优势,为我清晰地定位了学院工作承担角色与方向。我一直认为邵老师是学院青年教师的老师,他耐心,他乐于用他丰富的教学经验帮助我们青年人成长成才。”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邵献平教授以从教35年的经历总结体会,深感教学研究也要:“究教学之规律,融众师之优长,成一己之风格。”
(通讯员:屈颖、徐衍,编辑:赵晴,审核:张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