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身边的榜样】张三萍:立德树人守初心  躬耕教坛育桃李

时间:2024-09-10  


【编者按】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秉承“厚德育人 、博学济世”院训,以“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为标准,着力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院教师牢记“立德树人”教育初心,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光荣使命,躬耕教坛,潜心育人,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实践。《身边榜样》专栏聚焦身边典型,弘扬高尚师德,展现榜样风采,凝聚奋进力量。敬请关注。

 张三萍,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新儒学。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现代新儒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和“优秀传统儒学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世纪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儒学观研究”1项;参与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3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CSSCI、北大核心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2部:《现代新儒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参编国家统编教材《社会思潮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

 自从1987年扎根在马房山这片教育热土以来,张三萍教授始终耕耘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理论宣讲的一线,她常说的一句话:“热爱、真诚、奉献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她把教育工作当作事业、把立德树人当作使命、把千万学子当作朋友,孜孜不倦育人路,矢志不渝思政人,从教37年来,坚守初心,践行使命,用热爱与坚守诠释着思政课教师的风采。

精耕课堂,引领学生追逐真理之光

 张三萍教授长期坚守教学一线,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她深知,思政课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价值观的引领者。用爱心播种,用思想启迪,用真诚滋养,用粉笔耕耘,她努力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作为博士生导师,张三萍教授坚持为本科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课程,几乎涵盖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各方面重要内容,讲好这门课是一项非常具有难度和挑战的工程。怎样讲出“真理的味道”?怎样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的统一?这些一直都是她思考和解答的问题。她潜心钻研,不断夯实教学基本功,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有重点、有难点、有层次地去展示教学过程,同时通过丰富的案例和课堂互动,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张三萍教授常说:“教学过程要注重分析同学们的学科背景,回应同学们的成长需求,因材施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力求用最浅显精炼生动的语言讲授最深奥的原理,要带领同学们走进马克思,了解马克思的成长经历和他思想形成的过程,让同学们感受来自马克思主义的魅力。”现在,即使课本上的内容早已烂熟于心,每节课前,她都会认真备课、精心准备,正是因为时刻怀有对课堂的敬畏,对教学的热爱,她将自己的课堂打造成了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现实温度”的精彩课堂。

 张三萍教授为研究生讲授公共必修课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等多门课程,她带头组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教学团队,这门课被学院研究生评为“最具吸引力和价值的课程”。每学期为研究生讲授课程前她都会重新撰写讲义,不断补充前沿学术资料,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张三萍教授谈道:“每年更新PPT等教学资料,引入最前沿的资料,引导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要对学生负责,尽全力上好每一节课。”张三萍教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这门课时,带领学生们一起《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进行导读,讨论该文在马哲史上的地位;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导读,讨论马克思思想断裂论;对《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进行导读,讨论马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马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对欧洲近代哲学的超越。在重要的导读篇目《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三萍教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原著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的脉络。她将自己深厚的学术研究融入课堂教学,耐心解答学生在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过程中的困惑,唤起学生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

 张三萍教授以其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乐教爱生的教育情怀为同学们做出了示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同学们高度评价她的课堂,认为张老师的课堂为他们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带领他们追逐真理之光。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23级硕士生杜泽宇同学和漆蕾同学结课后送给张老师一张卡片,表达自己的情感:“张老师的课精彩充实,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打下坚实的基础,由衷地感谢老师!”

图:张三萍教授(中)指导学生论文


潜心育人,亦师亦友陪伴学生成长

“我能做好的事情非常有限,但是人才培养和教育指导这些孩子们是我必须要做好的事情!”张三萍教授将人才培养看作是最重要的事情,她是同学们学术研究道路探索的指路明灯,她不仅个人潜心学术研究,更是以严谨自律的学术态度和精神感染着每个学生。

“作为老师,只有自己对学术研究葆有浓厚的兴趣,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才能带领学生在学术道路上越走越远……”张三萍教授广泛精读各类学术著作,并手写读书笔记几十万字。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她常常结合自身的博士论文创作历程和学术经历,勉励学生无论是收集资料还是研究选题都必须以勤为本,不仅要精读论文更要研读专著,精提文章观点、勤做读书笔记、擅做资料筛选。2016级博士生汪书路在回忆张三萍教授指导其学术研究的点滴事迹时,感恩感动之情仍溢于言表:“张老师会仔细阅读学生发给她的每一篇论文,有些论文师生一起一字一句地读两三个小时,学生的学术能力就是在张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中快速成长的。如果没有张老师的悉心指导,我不可能一毕业就能先后获批省社科基金项目、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多个项目,真心感谢张老师!”汪书路博士入学后,张三萍教授通过与他无数次的沟通交流,确定汪博士的研究方向主要为吕振羽学术思想研究,这也为他提供了一座丰富的优质学术矿藏。博士研究生毕业至今,汪书路博士继续挖掘这座学术矿藏,发表论文、申报课题都是围绕这一论题从不同方面展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图:张三萍教授(右)与汪书路博士


 张三萍教授常说:“题好文一半。”她认为,确定学位论文选题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论文选题研究要锚定三个“新”——问题新、视角新、方法新,强调选题大小要适度,认真考量,适当构建论文框架及夯实论文逻辑。2020级博士生金秋同学在谈到张三萍教授带领她确定论文选题和框架的过程时,仍是满怀感谢敬佩之情。“当我把论文题目和框架相关内容发给张老师后,她都会第一时间帮我修改,担心耽误我的下一步研究工作,不眠不休是常态。”

 张三萍教授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也非常尊重学生的学术兴趣与选择,2020级博士生张艺川的研究方向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在指导张艺川博士发表重要学术成果后,张三萍教授谦虚地说:“跟着学生的研究领域跑,这样挺好,我也可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从论文题目到各个篇章,每一步张老师都在为我们指引方向;从系统综述到原始研究,每一个细节张老师都在教导我们如何写作;从基础的文献阅读到论文撰写与发表,每一个成果都倾注着张老师的心血。张老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精益求精的学术素养勉励着我们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张艺川博士深有感触地谈到。

 张三萍教授对学生总是充满鼓励与温暖,灿烂的笑容就是她的标配,这也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位学生。张三萍教授在学生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在学生学习压力过大的时候,温暖地给予安慰;在学生就业和发展遇到困惑时,及时为学生指明方向。张三萍教授对学生来说,亦师亦友,是温暖陪伴成长的引路人。

言传身教她是青年教师的导师

 张三萍教授是学生喜爱的思政课教学专家、是成果丰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家、是群众欢迎的理论宣讲专家、是学院师生公认的全能型榜样。作为有着37年教学科研宝贵经验的老教师,张三萍教授非常关心青年教师成长,她平时主动听课、评课,了解学院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并及时进行交流指导,帮助青年教师逐步提升课堂教学水平。面对青年教师的困惑,她总是耐心提供可行的意见和建议,指引他们走好教学科研的第一步,青年教师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第一个想要寻求帮助的对象就是张三萍教授!

 湖北省第八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政组三等奖获得者、青年教师庞培培老师说:“张老师一直是我极为敬佩的前辈,指导青年教师时总是倾囊相授,2022年的那个炎热的暑假,张老师全程参与了学校和学院为我组织的磨课活动。张老师理论功底扎实且才思敏捷,每次的点评都切中要害。对于我教学设计中的创新之处,张老师总是不吝鼓励和肯定,对于其中的疏漏和错误之处,也第一时间直接指出,并给出切实的改进和优化的方法。较之于所收获的奖项,这些交流、碰撞和共鸣,是更加难得的体验。”

 学院青年教师郑伟说:“在张老师的心中,每一位学生都是自己的孩子,并尽心尽力地去关爱与呵护,如此这般诚挚的爱让学生如沐春风、倍感温暖。张老师治学严谨,总是勇挑重担,长期为学院研究生讲授最为重要、难度也最大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等课程,教学科研成果丰硕,但是每次到评优评先推荐的时候张老师总是坚决谦让。她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我们青年教师的榜样和导师。”

 丹心化作春雨洒,换来桃李满园香。三十七年如一日,张三萍教授恪尽职守,潜心育人,她的热忱和奉献收获了学生们真切的喜爱和赞誉。“张老师的鼓励与建议如同一股股暖流直沁心脾,使我总是能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从容应对前行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我已经毕业快两年了,和张老师的情谊却越来越深厚,当我工作中遭遇挫折,她会耐心开导;当我生活中遇到不顺,她为我们亲手酿的果酒的滋味便会在脑海中弥漫,激荡起我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张老师常常会以温情满满、乐观向上的言语提振学生的信心和斗志,遇到张老师是我人生的幸运!”这些质朴的话语,传递的是同学们心中涌动的温暖和感动,也体现出了教育的美好与力量。

                                     (通讯员:彭今、金秋、彭肖建,编辑:赵晴,审核:张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