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榜样】许传红:厚德润心铸师魂 博学砺行育新人
时间:2025-09-10
【编者按】伟大的时代呼吁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秉承“厚德育人、博学济世”院训,以“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为标准,着力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院教师牢记“立德树人”教育初心,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光荣使命,躬耕教坛,潜心育人,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实践。《身边榜样》专栏聚焦身边典型,弘扬高尚师德,展现榜样风采,凝聚奋进力量。敬请关注。
许传红,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武汉理工大学“15551卓越人才工程”之“精品课程教学名师”“一流课程教学名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历程及经验研究》,主持国家一流本科线上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湖北省“理论热点面对面”宣讲专家、中共武汉市委讲师团理论宣讲专家、湖北统战理论宣讲团成员、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统战智库专家。获武汉理工大学师德标兵、优秀研究生导师、优秀共产党员、“卓越之花”称号,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
从三尺讲台到社会基层,许老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无论是国家级一流课程的建设,还是乡村振兴一线的调研,亦或是理论宣讲中的思想传递,她始终以行动诠释着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与担当,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教育强国建设的践行者。
厚德育人,做青春信念的培育者
许老师常说:“思政课教师既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以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人格的魅力引领学生。”从教以来,许老师坚守“身正为师”的初心,将师德建设作为职业发展的基石。她既教书又育人,课堂教学“既有理论深度,又充满情感温度”。她以丰富学识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赢得了学生高度认可。
许老师深耕教学一线二十余年,致力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学工作量每年600多学时,远超额定工作量。主讲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并依托慕课平台惠及全国18万人次。她潜心钻研教学,参加各级教学研讨活动,积极投身教学改革,荣获了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省级一等奖、省级教学成果奖等多项教学奖励。
思政课必须以社会生活为“课堂”、以火热实践为“教材”,用心读好国情之书、基层之书、群众之书,用力学好“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许老师倡导“活教育”,她的课堂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尽量将红色场馆“搬”进课堂,用沉浸式影像还原历史现场,将革命史料转化为沉浸式教学素材,使历史细节成为价值观教育的生动载体,让学生感受思政课不是空中楼阁。课堂没有枯燥的说教,许教授用研练式互动、VR体验、智慧问答等多元形式,使“有意义”的思政课变得“有意思”,让学生在体验中读懂中国和世界,这样的沉浸式课堂,让学生们直呼:“太震撼了!”她还将思政课堂爆改“辩论赛”,让互动辩论成为启发学生思维的催化剂—— “共同富裕关键是什么?”“中国式现代化有啥门道?”学生们“争得”面红耳赤。在这样鲜活且富有思辨气息的课堂里,同学们表示:根本不敢走神!
许老师创造机会让广大学生近距离洞察社会,她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和校园,走进街道社区、企业、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红色基地、田间地头等更多现实场景,把丰富的实践、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故事引进课堂,把家事、国事、天下事引入课堂,把风声、雨声、人民心声传入课堂。在视野开阔的“大思政”课堂中,培养学生事事关心、声声入耳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把街坊故事、生活变化搬进教室,让学生们真正读懂生活、心系家国。学生们高度评价她的课堂,认为许老师的课堂既能够紧抓时事热点,还能“玩转”实践教学,这样的思政课让人充满兴趣!一位学生在上完许老师的课后这样回忆道:“作为曾坐在许老师课堂里的一员,每每回忆起那些课,耳边总会响起此起彼伏的讨论声。许老师从不用课本框住思维,每次课堂都用我们熟悉的案例导入,带领我们从现象逐步探究至本质,让我们从开始的好奇走向最后的思辨。许老师的课从不是单向输出,更像一场双向奔赴的思维探险。她让我们相信,思政课里藏着的不只是理论,还有看懂世界的钥匙;让我们明白要在日常生活里找答案,在冷静思考中见真章。”
许老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教学中关爱学生成长。作为研究生导师,她被学生称为“亦师亦友”的引路人。2021级硕士生李蕾在回忆许老师指导其学术研究的点滴事迹时,感恩感动之情仍溢于言表:“许老师会仔细阅读学生发给她的文章,帮助学生树立论文的写作思路和框架,我的写作水平在许老师的指导下发生了蜕变,学术能力也快速成长起来。许老师不仅指导我们写作,还教育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正是因为许老师的循循善诱,我在步入社会时才能够走得踏实顺利,衷心感谢许老师!”
深耕科研,做教育强国的建设者
做学问要学思用结合,知信行合一。就像许老师在读书感悟中写下的那样:“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就像船与帆 —— 光有船身无帆,难以前行;只张帆无船身,无处落脚。每次翻开书本时,不妨问自己一句:这个观点能解释身边的什么现象?每次参与实践时,也试着回溯:哪些理论能为眼前的问题提供思路?别怕理论与实践碰撞时的‘不适感’,这种张力恰恰是成长的契机。愿你们既读得懂书本里的道理,也走得进脚下的土地,让学问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真正‘活’起来。”
许老师坚持学研并举,精技优教,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农”问题等重大课题,形成“教学—科研—实践”相互促进的学术生态。她坚持以理论研究促进宣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历程及经验研究”、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思想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引导研究”等科研项目,她参与撰写的论文《加快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发表于湖北省人民政府内刊《咨询参考》(2022年第41期),为湖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许老师的学术成果丰硕,专著《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思想研究》获武汉市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参著《制度创新与共同富裕》获第七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在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论》,在人民日报社出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等专著;发表于《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的学术文章《“五四精神”对接时代新人培育路径探析》获评“十大好稿”。2023年入选“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她以学术深耕教育沃土,用理论宣讲传递时代强音,展现了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许老师在做好科研的同时,也非常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在青年教师培养中,她毫无保留地分享教学经验,通过“听课评课—教案优化—竞赛指导”的方式,帮助多名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作为教学团队带头人,她构建“传帮带”培养机制,每年组织至少两次教学经验分享会与课程建设研讨会。在她的指导下,团队成员韩露老师成长为精品课程教学名师,杨安妮老师在湖北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二等奖,团队整体教学水平显著提升,形成“老教师引领、中青年跟进”的良性发展格局。
博学砺行,做思想理论的传播者
作为一名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传播者,如何增强传播的“地气”、底气、深度与厚度,一直是萦绕在许老师脑海的问题。她坚持以持续的理论研究促进传播力度和效度的呈现,最大化地将思想伟力转化为建设动力,致力于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她的宣讲足迹遍及高校、机关、企业、部队、学校、乡镇、社区等,宣讲活跃度高,接地气、有深度、富于感染力、深入人心。她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直抵人心的力量,深受宣讲对象好评。她拓展宣讲平台载体,根据形势和基层宣讲实际,采取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融会贯通,协同推进,使宣讲在基层简易可及。一位听过许老师宣讲的学生表示:“许老师的宣讲改变了他对宣讲枯燥的刻板印象,让宣讲真正“活”起来,许老师的讲述深入浅出,令人受益匪浅,以后有机会要去听许老师的课!”
作为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讲师团指导教师,许老师注重宣讲队伍建设,指导讲师团成员精选主题,与他们磨课、试讲,让他们用“青言青语”、用贴近受众思想实际、贴近生活的语言和形式宣讲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努力将理论讲得深入浅出,鲜活生动。讲师团自成立以来,打造40余套精品课件,累计开展宣讲300余次,受众近万人次。一位讲师团成员在聆听完磨课会后说道:“许老师对我们逐一进行了指导点评,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意见,在许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团队成员提高了宣讲技巧、能力和水平,努力成为优秀的青年讲师!”
以“活学·活教·活用”为钥匙,解锁思政育人新境界。许传红老师摒弃刻板灌输,运用教学创新,让思政课堂真正“活”起来、“火”起来。许教授以“开门办思政”的理念,引导学生于国情民情中深化认知,于“知信行”统一中锻造责任担当。她以热忱与智慧,探索出一条理论与现实深度交融、认知与实践相互促进的思政育人新思路,为培育兼具家国情怀、创新思维和实干担当的时代新人树立了卓越典范,其探索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焕发蓬勃生机的有力印证。
(部分图文:武汉理工大学融媒体中心 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
通讯员:秦海琳 邢阿其 胡蝶;编辑:赵晴;审核:张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