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光明日报】武汉理工大学:用实红色文化资源 提升思政育人质量
时间:2023-05-25
红色文化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提升思政育人质量的重要抓手。办学历史起源于1898年的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等部委的共建高校。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用实红色文化资源,提升思政育人质量,为社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以智慧引领人生、具有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的卓越人才。
夯实红色文化育人基础
凸显思政教育政治向度
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革命性与先进性特征,是党百年奋斗历史的最好见证,具有重要的文明传承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回答高校“用什么培养人”问题的重要依托。学习、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应有之义。学校着力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科学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的守正创新,夯实红色文化育人基础,激发红色文化育人作用,凸显思政教育的政治向度。
学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在课程思政制度、方法、内容、成效上形成特色。成立湖北省课程思政示范中心“武汉理工——新华网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通过开展课程思政微课大赛,设立课程思政教改专项,开展思政课和课程思政优秀教师评选表彰,扎实培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课堂”。举办中国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党史学习教育研讨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学专题研讨会等一系列研讨会,贴近时代,探索红色文化融入时代奋斗教育的路径。以“政治、理论、实践”为着眼点,打造多维度的“理论教育+技能提升+实践锻炼”团校培训体系,统筹开展“七彩”培训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团校建设方案,以团校培养铸“理工才俊”。
优化红色文化育人举措
提升思政教育思想高度
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思想,是增强新时代大学生认同感的优秀教育素材。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红色文化育人的主阵地。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能够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强大思政教育的力量。学校坚持用红色文化育人,优化红色文化理论教育方法、手段,提升思政教育的思想高度,扎实推进思政领航工程深入深化。
学校举办春季学期首堂思政大课,上好开学第一课,组织好开学第一次班会,激发成长活力、提升知行合力,号召、引导学生将家国情怀、担当实干作为毕生信念。拓展学习广度,常态化开展团支部理论学习教育,学习内容覆盖“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等近20个必修学习专题。深化“百生讲坛”思想引领品牌活动,推动广大青年学生上讲台,以赛促讲促学,在校内形成“百师讲,百生讲”的热烈氛围,打通学生理论武装的“最后一公里”。推动思政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以学科专业为平台强化思政工作,通过课程思政及一流课程建设、基金项目申报等育人活动,将红色文化等融入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中。创新开展《信·中国》红色书信育人活动、《青春·朗读者》网络党史教育活动等,打造红色文化育人特色品牌。以“歌声中的党史”品牌为牵引,以音乐和故事为载体,打造思政教育示范课,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以信息技术赋能,有机融合线上线下,依托易班建设,打造“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的网络文化本土品牌,构建“武汉理工”实践方案。举办“支部展风采”本科生党支部风采展示活动,将“微党课”搬上舞台,现场讲理论、讲故事、悟实践,打造理论学习“微视域”。
创新红色文化实践形式
激发思政教育生机活力
红色文化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成果,具有普遍性。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实践,能够让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更深刻地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脉搏,感受伟大的革命情怀。学校聚焦新时代思政实践教育问题,发挥自身人才与科研优势,推动红色文化育人实践形式的创新发展,以理论联系实践的互融共进、互促共享构建思政育人实践体系,提升思政教育思想高度。
深耕红色志愿服务,成立“理响”志愿服务队,建立走出课堂,演学“红色剧游”,走向社会,践学“红色地图”,走进自己,讲学“红色故事”的“三走三学”这一“行走的思政课”,让思政课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上的提升。服务队累计创作2套经典事件红色剧游、5个情景剧剧本,提供武汉市12个场馆红色地图志愿讲解、开发5条红色实践研学路线,打造思政宣讲课件85套、开展百场优秀学子和优秀项目故事分享会。组织学生党员开展“红色·家乡行”主题实践体验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充分挖掘家乡红色资源“富矿”,在追溯历史中切身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强健精神素养、磨炼奋斗精神,坚定建功新时代的信心决心。活动形成信件、网文、音乐及视频、海报等多样化的学习作品千余份。连续多年组织学生志愿者前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扶贫支教,深入开展“武爱吾师”“奋进社区迎国庆”“布依山歌唱党史”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爱国爱党、爱社会、爱学校、爱学习的理念。
打造红色文化育人环境
营造思政教育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氛围,是学校发展的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的融合,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树立具有深远影响。学校将红色文化、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力、感染力,营造潜移默化开展思政教育的良好氛围。
学校系统打造“理工故事”,聚焦百年校史中何长工、郑位三等革命先辈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革命精神,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道路,用如磐初心凝聚奋斗伟力。创作抒情歌曲和进行曲相结合体裁的校歌,坚定构筑“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的大学理想,铸就“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大学文化,确立“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体现学校传统与文化的内在传承。在校史馆设置校歌展示环节,校广播台每天中午都会以“重诚信,敢担当,求真知,勇开创”的校歌作为开头和结束曲。组织学生政工队伍深入学生一线,与学生交流心声、交换心愿,实现“用青春陪伴青春,用梦想守护梦想”的育人目标。借助“小薇”这个思政IP的柔性载体,着力打造“互联网+青年思想引领”的新模式,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做学生们朋友圈、思想圈的好朋友,提升引领凝聚学生的能力。
建设红色文化教师队伍
汇聚思政教育主体力量
用实红色文化、提升思政育人质量的关键在于激发教师队伍的内在驱动力,实现红色文化育人教学与科研两手抓两手硬。学校正确认识教师在红色文化育人中的重要性,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红色文化育人队伍,涌现出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优秀教师”“最美高校辅导员”“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一大批优秀教师典型,汇聚了思政教育的最强主体力量。
学校将立德垂范作为建强教师队伍的优良传统和时代主题,着力引导教师将师德师风要求落实到为学、为事、为人各方面。搭建师德师风主题教育平台“师道大讲堂”,常态化举办理论宣讲、经验交流和红色故事分享等系列报告会,建立全周期“五结合”师德教育模式,形成立师德、铸师魂、正师风、强师能的良好师道教育氛围。优选一批政治素养高、党性观念强、业务水平好的党员专家教授和领导干部担任政治导师,在政治上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的工作,带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成效全面提升。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卓越拔尖人才,成功举办了十一届覆盖面广、水平高的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涌现出一大批教育教学能手和先进典型。
(作者:王沛沛 陈波)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31278363208319492?&source=m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