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

【学生工作·思政领航】哲学学科点第十六期读书会成功举办

时间:2021-10-20  


  1019日晚630分,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学科点第十六期“卓越·思睿”读书会在武汉理工大学东院教四楼1204会议室举行。读书会由2020级研究生赵慧主持,2020级研究生孙缘、刘思妤主讲,哲学专业2020级、2021级研究生参加,孙德忠老师莅临指导。

  本期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本书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自己的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手稿》是青年马克思为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主要由三个笔记本组成,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1932年《手稿》的发表,引起了西方学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转向,促进了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孙缘、刘思妤同学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把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基本思想:第一,异化劳动。马克思用劳动异化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起着重要作用。第二,人的本质。通过人与动物相区别以及人的劳动两个维度,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自觉的活动。第三,共产主义理论。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第四,唯物主义实践观。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能解决理论的对立本身。第五,分析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既揭露了其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实质,又肯定了他的积极成果,开始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


  主讲人分享结束后,现场同学积极讨论。同学们主要围绕对“共产主义”的哲学理解、异化造成的后果与影响、社会生活中异化现象的表现等方面进行探讨,其中对于社会中的异化现象,同学们更是展开深入的讨论,结合教育的双减政策以及工作制度“996”等社会现象来阐述对于“异化”的理解。


  孙德忠老师对本期读书会进行了精彩点评和总结。他指出,本书从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的统一出发,破解历史之谜和资本主义社会之谜,核心是异化劳动理论、共产主义理论、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三大板块。劳动的异化导致私有财产,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则复归为共产主义,这一理论逻辑正是运用了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理论。但马克思在借鉴的同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进行了实践唯物主义改造。他针对本书的研读方法也提出建议,引导同学们对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进行多次、深入、对话式的阅读,领会其中的理性思辨和深邃思想,在文本研读和现实观照的相互激发中走进经典,走向生活。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经过两个小时的读书交流,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

       ( 通讯员:周双玥 编辑:余沁芳 审核:孙德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