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

【暑期社会实践】“身入”基层,“心到”基层——武汉理工大学“来自一线的观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石泉县堰坪村记录基层干部工作日常

时间:2024-07-08  


    为深入了解武汉理工大学在石泉县进行帮扶的成效,讲好理工人在乡村一线踔厉奋发、共同奋斗的理工乡村振兴故事。7月5日-7日,我院“乡村振兴中的理工力量——来自一线的观察”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武汉理工大学定点帮扶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堰坪村,实地了解武汉理工大学派驻堰坪村第一书记刘小刚的工作日常。

勇挑重担,在堰坪村里擦亮“党员名片”

    7月5日,实践队队员们在武汉理工大学派驻堰坪村第一书记刘小刚的带领下,参观了一家家庭菜籽油作坊。在刘书记的热情引导下,作坊主人详细介绍了菜籽油的整个制作过程,每一步都充满了匠人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刘书记作为乡村振兴的引路人,他向队员们分享了他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的思考和经验,他谈到,“通过扶持家庭作坊等小微经济体,不仅增加了乡亲们的收入来源,还能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最后,刘书记向队员们介绍了作坊主人的故事,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热情和对乡亲们的关怀。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刘书记用实际行动彰显了“鱼水情深”干群关系。他在迈开步、俯下身中收集民情民意,在群众呼声擦亮“党员”名片,全力让堰坪村老百姓们过上好日子。

    7月6日下午,实践队一行在刘书记带领下在堰坪村的乡间小道上行进,偶遇了务农返程的两位老党员。两位老党员一见刘书记便热情地迎了上来,刘书记也立即停下脚步,向实践队员们介绍这两位为堰坪村奉献了大半生的老党员,“这两位是我们村的老前辈,也是我们的榜样。”接着,在谈到基层治理时,刘书记认为每一位在基层岗位上奋斗的人,都要找到自己的坐标,以“钉钉子、打硬仗”的实干来作答基层考卷,同时,他希望更多的青年学子能够到堰坪村进行实习实践,知行合一,用实践诠释理论真谛,让“基层一线”成为青春“起跑线”。

    挺膺实干是党员干部的名片底色,刘书记以“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实干之姿,在“勤为”中“干成事”,在基层治理中擦亮“党员”名片,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心系群众,在堰坪村里写好“民情日记”

    7月6日,实践队围绕武汉理工大学对堰坪村帮扶的相关情况和村内产业现状对武汉理工大学派驻堰坪村第一书记刘小刚进行采访。在采访过程中,两位堰坪村村民就邻间共用房屋排水道纠纷来到村委会向刘书记寻求解决措施。为了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刘书记首先分别对两位村民进行了深入沟通,了解双方具体诉求和分歧点,他从邻里和睦、互谅互让的角度出发,引导两位村民换位思考、互相理解。经过刘书记细致的调解,两位村民终于放下了心中的芥蒂,就房屋排水道的清理和维护等事宜达成了共识,他们表示将共同努力维护良好的邻里关系。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刘书记的民情日记取材于基层,反哺于基层,他以“鸡毛蒜皮”的小事为切入点,以“急难愁盼”的要事为落脚点,察民情、听民声、知民意、惠民生、解民忧。

    7月6日,实践队一行人跟随刘书记来到堰坪村的理泉桥、大棚优质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和“数字乡村”智慧治理服务平台。刘书记在田地间给实践队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刘书记非常自豪地向队员们介绍到,这是堰坪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通过武汉理工大学投资堰坪村数字乡村建设项目、捐资在堰坪村建设理泉桥,不仅让堰坪村的集体经济情况可视化,也让堰坪村农产品销售和招商引资走上快车道。刘书记的话语间无不透露出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和对集体经济发展的坚定信心。

    植根沃土,点滴为民。刘书记聚焦想民心、议民事、解民难、帮民富的时代议题,把“民情日记”做成“真情日记”“富民日记”,不断增加民情日记的实践厚度和民生温度。

    此次对武汉理工大学派驻堰坪村第一书记刘小刚的工作实录,让实践队们深刻理解了“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看到了基层干部在平凡岗位上的不凡坚守。他们“身入”基层,面对基层工作“耐繁耐烦耐凡”;他们更“心到”基层,用事必躬亲的工作方式为民解忧。队员们纷纷表示,基层是吃苦耐劳的“练兵场”、锤炼意志的“磨刀石”,青年只有求真学问并坚持学以致用、“身入”基层,扎根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希望田野”中,才能让青春追寻“奉献之光”闪耀乡村振兴征途。

(通讯员:向钦亦 编辑:余沁芳 审核:黄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