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

【学术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举办第二十一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

时间:2025-08-04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举办的第二十一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于2025年7月22日至23日在贵州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党校、军校、期刊杂志社和博物馆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崔伟奇教授莅临大会致贺辞。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武汉理工大学夏劲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孙德忠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程宏燕、陈亚立等教师和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夏劲理事长致开幕词

夏劲教授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战略部署,本届研讨会以“科技文化视域下的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主题,从科技文化的视角全面审视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以数智化为代表的前沿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深远影响,热切期望与会代表为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建言献策。


孙德忠秘书长主持会议


孙德忠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并做了题为“新时代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共生”的学术报告。他指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人类实践精神的两翼。由于历史的原因,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发生了分野。当代科学技术的一体化趋势和我国新时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要求,需要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融合共生。其合理路径是:培育内蕴工匠精神的科学精神、铸造富含科学精神的工匠精神、培养兼具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实践融合等。

程宏燕教授做学术报告


程宏燕教授做了题为“高校数智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研究”的学术报告。她指出,数智化企业具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涵盖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特点,相应地要求创新人才必须掌握AI、云计算等数字技能,具备融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跨学科知识和人文素养于一身的综合能力。要根据数智化企业和数智创新人才的特点,改革我国高校数智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形成数智化的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动态耦合发展机制。

陈亚立老师从现象学的视角探讨了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我们理解和体验空间的方式的改变。原本人与空间之间那种基于身体感知、具体情境和生存始基的丰富关系,正面临着被削弱的风险。技术倾向于将空间简化为抽象的信息或高效运转的通道,这可能导致我们与周围环境产生一种基于外在关系的疏离。借助现象学的洞察,重新重视人的栖居之本性与身体在空间中的具体感知,我们才有可能在当前时代寻找到回归空间原初意义的路径。


参加会议的师生合影


李佐、陈泽伟、陈盈兆、李天宇和田野等同学分别撰文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研究生论坛,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科技伦理风险、人的本质、学位审核制度、新质生产力等问题,提出了一些颇具新意的见解,论文质量获得同行专家的好评。


会议代表合影





                                                                                               (撰稿:陈亚立 编辑:李雪 审核:权宗田)